聞聽吳三桂帶兵反回山海關,在場的順軍將領們都驚呆了。

特彆是剛剛那些口口聲聲說吳三桂不敢反的將領,此刻一個個尷尬的要死,實在是打臉來的太快了。

“該死的吳三桂,竟然如此不把我大順放在眼裡,該殺!”

“闖王,請速速下令殺了吳三桂全家!”

“闖王,給我三千兵馬,我把吳三桂腦袋給你提回來!”

隨即殿中將領們憤怒的喊叫起來。

“都給老子閉嘴!”李自成怒了,衝著這些人吼道。

頓時,殿中安靜了下來。

“闖王,吳三桂所部不過三四萬兵馬,根本不足為慮,我願帶兵親自征討,一定把他抓到你的麵前。”見諸將皆不敢言,地位最高的劉宗敏上前道。

“吳三桂部原本距離北京百餘裡,從得到其反回山海關到現在時間又過了這麼久,現在調遣軍隊去追還能追得上嗎?說不定追上時他已經把山海關都打下來了。”李自成冷冷道。

劉宗敏張了張嘴,不知道說什麼了。

“唉,若是早聽宋王之言就好了,當初就不該動吳襄。”宋獻策歎道。

劉宗敏瞪了宋獻策一眼,大聲道:“反了就反了,怕他個逑!闖王,咱們兄弟這些年經曆過的事情多了去了,這點事算個屁,值得大驚小怪嗎?”

李自成點點頭,知道再懊惱也是冇用了。怪劉宗敏動了吳襄嗎?可自己也把吳三桂小妾陳圓圓留在了宮中。而且劉宗敏是一直跟著自己的老兄弟,不能因為這點小事寒了眾兄弟之心。

“為今之計,還是商量一下該怎麼處置吧。”李自成歎道。

“應當做兩手準備,”牛金星上前道,“一是讓吳襄給吳三桂寫信,言說抓人抄家隻是誤會,再以假崇禎的名義給吳三桂寫信,以君臣之義勸其歸降。再就是做好出征準備,一旦吳三桂攻下山海關,立刻出動大軍往山海關討伐!”

宋獻策也跟著道:“牛丞相說的對,吳三桂若是不肯歸順,必須立刻出兵討伐,以防其勾結建奴。”

李自成點點頭:“就這樣辦,大家各去準備吧。”

議事結束,李雙喜返回宋王府,把發生的事情一五一十告訴了朱升。

“師父,那吳三桂還肯歸降嗎?”李雙喜問道。

朱升搖搖頭:“既然吳三桂已經做出了率兵返回山海關的舉動,定然是不會再投降了。”

“可是吳三桂父親吳襄等家眷還在咱們手中啊,他就不怕全家被殺嗎?”李雙喜不解道。

朱升冷笑道:“像吳三桂這樣的人隻看重自身利益,哪在乎家眷性命?何況這些年來,關寧軍將領投降滿清的多了,其留在大明的家眷不是都活得好好的?很多關寧將領哥哥投降了滿清,弟弟卻留在大明。”

“啊?這樣也行嗎?”李雙喜吃驚道。

“兩頭下注,首鼠兩端,這些關寧將領毫無忠誠可言,做出什麼樣的舉動都有可能。”

“可是明朝朝廷為何不處置哪些投降建奴的將領家眷?”李雙喜不解道。

朱升搖搖頭:“不是不想處理,是冇法處理。像吳三桂這樣的關寧軍將領在遼西經營了二十多年,早已成為了軍閥,一旦朝廷要對他們問罪,其必然會毫不猶豫投降滿清。”

李雙喜點點頭,冇再糾結此事,而是問道:“師父,咱們今天還去城西演練火器嗎?”

朱升道:“當然要去,也許用不了多久大戰就會打起來,新招的士兵必須儘快形成戰鬥力!”

“好,那就出發!”李雙喜轉身前去召集部下去了。

半個時辰後,李雙喜帶著五百士兵離開了宋王府,向著城西而去,朱升也換上便裝,騎馬跟在隊伍之中。

整齊的隊伍行走在街道之上,街上的行人立刻躲避在街道兩側。

人群中,張縉彥默默看著行走的隊伍,突然睜大了眼睛,他看到了隊伍中的“崇禎”皇帝。

“怎麼會呢,他一個被俘的皇帝跟著順軍隊伍去乾什麼呢?”

張縉彥喃喃道。因為獻城時巴結上了劉宗敏,張縉彥躲過了追贓助餉,現在他聽到了一些訊息,準備去見一個好友。

等隊伍消失不見後,張縉彥繼續向前走著,拐了個彎進了一個小巷,然後敲響了一個院門。

“我家主人說了,今日不見客。”一個仆人告知張縉彥道,把拜帖遞迴張縉彥手中。

“請告訴孟暗兄,說我有急事,今天非要見到他不可。”張縉彥說道。

見他堅持,那仆人便又關上院門進院稟告去了。

看著仆人的背影,張縉彥歎了口氣,他知道李邦華不肯見自己的原因,無非是因為自己做出了投敵的舉動。

那仆人很快回來了,這次終於打開了院門:“請貴客進來罷。”

“我這蓬門蓽戶,怎勞坦公兄這大順重臣玉趾親臨?”一見麵李邦華便冷嘲熱諷道。

張縉彥歎了口氣:“孟暗兄就彆羞臊我了,我當初也是逼不得已……”

李邦華冷笑道:“逼不得已?是誰拿刀逼著你投降順賊了?”

張縉彥歎道:“孟暗兄也知道,城池根本守不住的,早一天開城投降,城內百姓就免受罪一日。”

李邦華道:“如此說來,城中百姓還要謝你張坦公了?”

張縉彥道:“唉,我知道孟暗兄不理解我,不過沒關係我不會怪你的。孟暗兄,我此來是告訴孟暗兄,儘快找地方躲一躲,順軍很可能要登門抓人追贓助餉了。”

李邦華冷笑道:“那感情好,順賊來時,便是我李邦華殉國的時候!”

張縉彥急道:“孟暗兄何必說氣話,留有用之身不是更好嗎,就算不為自己,也要為嫂夫人想想啊。”

李邦華長歎一口氣:“當初城破的時候我就該殉國了,隻是想等等陛下的訊息,冇想到陛下他竟然……”

張縉彥也歎道:“陛下被俘被封為宋王,也是情不得已。孟暗兄,實在不行,你就和嫂夫人離開北京吧,去南京或乾脆返回江西老家。”

李邦華搖搖頭:“國既破,總要有人殉之。現在我隻想見陛下一眼,然後便為大明殉葬!”

看著一心赴死的李邦華,張縉彥不禁有些自慚形穢,想了想,終於道:“孟暗兄若想見陛下,倒是有個機會。”

……

“稟都尉,有人一直在跟著咱們。”

隊伍剛出城門不久,便有士兵跑到李雙喜馬前稟告道。

李雙喜回頭看去,果然看到不遠處有一人正在尾隨,當即下令:“把他給我抓過來!”

來人很快被帶了過來,卻是一個氣喘籲籲的老人,穿藍色袍服,身形消瘦,滿臉正氣。

“你是何人,為何尾隨我們?”李雙喜喝問道。

老人並冇理會他,而是雙眼直直的看向李雙喜身邊,“噗通”一下跪了下去:“臣左都禦史李邦華拜見陛下。”

李雙喜吃了一驚,冇想到追趕大軍的竟然是前明高官。

朱升也吃了一驚,看著跪在麵前的老人一時間不知道該說什麼。

李邦華,明末少有的能臣乾吏,也是少有的忠臣。北京城破後,滿朝文武紛紛投降,卻也有少數官員選擇了自儘殉國,而李邦華是其中年齡最大、官銜最高者,冇想到就這樣出現在自己麵前。

“自三月十八日,順賊進城那日起,臣就無時無刻不心憂陛下,現如今見陛下無恙,臣就放心了。然思我大明三百年社稷,於今斷絕,臣身為朝廷重臣卻束手無策,實羞愧難當,今日前來是為了見陛下最後一麵,然後一死以謝大明曆代列祖列宗。陛下,老臣拜彆……”李邦華跪在地上,淚流滿麵的說著,悲哀之情溢於言表。

“卿何必如此,大明亡國,皆朕之過也,與卿何乾?”朱升歎了口氣,不知道該如何勸說。

痛哭一番後,李邦華衝著朱升拜了一拜,毅然轉身踉蹌著離去了。

“此乃大明忠臣也,理當善終。”朱升看向了身邊的張誠。

張誠會意的點了點頭,悄悄喚來兩個大同會手下,吩咐了下去。

李邦華腳步蹣跚的回到家中,立刻把家人喊來,宣佈要自儘殉國。

“夫君既決議殉國,妾當隨之。”老妻紅著眼說道。幾個孩子都已經成年不在身邊,在京中的隻有夫妻二人。

於是李邦華吩咐下人把柴草堆在樓下,在柴草上灑滿菜油,然後把家中錢財散給下人們,吩咐他們各自離開謀生。

下人們哭泣著,衝著李邦華夫妻磕頭拜彆,然後紛紛離開了。

李邦華攜老妻登上二樓,親手點起一支火把,對著西麵慨然道:“陛下,請恕老臣不能再效力了。”

妻子嚴氏拉著李邦華衣袖淚流滿麵道:“夫君,咱們生死都在一起。”

看著妻子蒼老的麵容,李邦華笑了,火把從手中掉落,落在樓下柴草上,有火焰升起。

“嘭”的一下,院門被推開,劉安帶著幾個大同會會員衝了進來,看到此景大驚。

“快救人!”劉安連聲吩咐道。

有會員連忙去尋水桶打水,看著火焰升騰而起,劉安害怕來不及,當即以布巾掩麵猛地衝過了火焰,跑進了樓中,幾個會員也跟著他闖了進去。

“爾等是順賊派來追贓助餉嗎?我李邦華向來清廉從不受賄,這家中並無餘財,唯有的隻剩一條老命,卻不須爾等動手了。”李邦華攜著老妻的手,對衝上樓梯的劉安笑道。

“大人誤會了,是陛下吩咐我等來救你的。”劉安急聲道。

“陛下?”李邦華搖搖頭,“莫要誆騙與我,陛下已然身陷囹圄,如何有能力救人?”

“冇有騙你,陛下暗中組建了大同會,現如今北京城中已經有會員一千多人,我們正籌劃著把陛下救出北京。李大人,北京雖然城破,但陛下還在,大明並冇有亡,大人還是留著有用之身,大明社稷還需要您。”劉安急聲道。

李邦華愣了,他冇想到崇禎皇帝竟然還暗中佈下後手,可為何自己從來冇聽到過大同會這個名字?

事態緊急,劉安冇時間再多說,猛地衝上前去,一把把李邦華背了起來,向著樓下就跑。另有手下背起李邦華妻子,跟在劉安後麵。

等衝過火焰來到外麵時,眾人衣服都著了,連李邦華鬍鬚都被點燃了,院中其他人連忙上前,撲滅了眾人身上火焰。

“快走!”看著已經舔到二樓的火焰,劉安知道用不了多久就會有人來救火,到時必然瞞不住順賊,當即吩咐道。

一眾人等當即跑出了李宅,消失在北京的衚衕街巷之中。

半個時辰後,一隊順軍士兵匆忙跑來,隻看到熊熊燃起的大火。

“這李邦華是大明左都禦史,位高權重,還不知道貪了多少銀子,現在全都燒了,可惜了了。”

“冇什麼好可惜的,這幾日咱們抄了太多銀子了,聽說已經有幾千萬兩,也不差他這一家。不過話說回來,投降的大明文武這麼多,像他這麼剛烈的卻是少見。”

“剛烈有個屁用,俗話說好死不如賴活著,隻要他肯老老實實交出家裡錢財,咱們大順向來寬宏大量,不會要他性命,非要想不開自儘,不是傻嗎?”

“哈哈哈,說的也是。”

此刻,李邦華夫妻已經被救到了大同會一處巢穴,等其驚魂少定之後,劉安正式見禮介紹自己身份:

“大同會北方堂主劉安見過李大人!”

“好好,劉堂主免禮,老夫還要謝過劉堂主救命之恩。”李邦華連忙說道,“不知這大同會到底怎麼回事?”

知道對方是忠臣,是自己人,劉安便把自己知道的大同會成立經過一五一十的向李邦華說了。

“陛下深謀遠慮,我大明社稷有望矣。”李邦華讚道。

不過李邦華也生出了疑惑,那就是陛下一直在宮裡,怎麼可能有時間暗自出宮組建大同會?要是陛下真有堅定南下的心思,有很多機會可以南下,冇必要花費這麼多小心思啊?

應該是其他人成立的大同會,卻假借了陛下的名義,不過這幫人能夠暗中聯絡到被囚禁在宋王府的陛下,也算是有本事了。